常德四言·沅澧文化的特別樣式
王永剛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我是非常認可這句話的,不是因為說這話的人是大學者胡適,竊以為這就是文化本來的樣式。文藝一點說,文化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沅澧大地,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核心區,地方文化特色明顯,楚國800年,燦爛的文明達到頂峰。順著這句話來捋一捋,常德人的生活方式可謂五花八門,形成的文化式樣便多種多樣,常德的絲弦、澧州的鼓書、石門的漁鼓筒,桃源的板凳龍等等,參與者、傍觀者樂此不疲,這些文化已成印記深深刻在刻在沅澧大地上,刻在了常德人的心里。近些年常德興起的喝茶熱,已然成為常德人的生活方式,城里茶館林立,三五好友約起,選一心儀茶樓,挑一名懂茶道的茶女專門泡茶,可以消磨一天光景。喝的雖是茶,但品的還是文化。久而久之,常德人喜喝茶、會喝茶就成其為一種地域文化符號。
2019年夏天,一種四言詩歌出現在常德,在朋友圈快速傳播,尚一網等官媒及時捕捉到這一文化動態,加以報道推廣,很快,常德四言在常德名聲大噪。用四言記錄社會百態、人生萬象,雖不是常德的創舉,但卻在常德發揚光大。作者劉明如今四言創作已然過1000首,蔚為大觀,更值得一提的是常德全市唱和四言、讀四言、贊美四言的的人不計其數,有的還等著作者的新作一睹為快,可謂佳話。假以時日,常德四言的寫作如火如荼,閱讀欣賞者趨之若鶩,那常德四言必成常德人新的生活方式,常德的文化又添一硬核。
文化是一種存在形式。常德在全國很有知名度的文化符號常德絲弦因獨有的腔調而存世,新時代的常德詩墻更是因記錄著1213人的詩歌、書法作品而名揚中外。文化因存在而光大。作者早年間到石門夾山鎮采訪,被那里家家戶戶門前的對聯震撼,格言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諸如“家有一老,賽過一寶”“天地為大,父母為尊”其教化作用十分明顯,鎮上500多個家庭家家門前貼有治家格言春聯。此事件通過媒體的宣傳,夾山鎮形象和知名度垂直上升,自此,夾山人出門便攜帶了一張屬于自己的文化名片。在常德坊間,這樣的文化名片還很多,如桃源九溪的板龍燈,石門縣西北鄉的漁鼓筒,澧縣的鼓書等等,在鄉人眼里是習俗,在文化人眼里是民俗,在學者看來,他們都是文化、是瑰寶。常德有100鄉鎮多個,如果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文化業態,都有一張保留或創新的文化名片,那常德的文化將是多么的燦爛和多樣。近來興起的常德四言是文化的后來者,但其發展土壤成熟,影響已經波及,隨著歲月的洗禮,常德四言必將成為新常德的新文化樣式。文化是一種魂之傳承。就四言而言,歸為詩文化大類,它傳承了《詩經》里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道德意識、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也有人稱之為“風雅”的精神。幾位常德的文友在讀了劉明四言后有感而發。戴奇林先生讀了劉明四言后說:“我常常靜下心來細品劉明這些四言古風。主題鮮明,樂觀向上,絕無無病呻吟之做作。題材廣泛,史料詳實,盡顯嚴謹的創作作風。詩風清新,用詞活潑,讀來讓人賞心悅目?!惫懒x先生認為劉明四言很“直白”,而“直白”正是四言詩的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或正因為如此,它才讓我們的詩和詩人,輕而易舉的走進民眾心里。甘志敏先生則認為,劉明“四言”是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一種傳承,是對“四言”古風的一種延伸,是對多種藝術手法的一種探索,是對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梁頌成教授這樣評價劉明四言:命意則真,構語則新?;癁槠?,金石抗音。相信劉明“四言”將成為常德地方文化的一個響當當的品牌!郭虹教授高度肯定劉明四言,她認為,劉明“四言”揚四言之長避四言之短,其四言語言質樸自然又活潑傳神,出入古今又清通流暢,加之詩人運用互文的手法,大大增加了詩歌的語言彈性和文化密度。時代呼喚“四言”,社會需要文化的澆灌。誠如郭虹教授所言,四言詩沉睡太久,劉明用時代的最強音將她喚醒。劉明為我市四言寫作的先行者,希望常德更多的仁人志士加入到常德四言的寫作中,讓常德四言發揚光大,使民族文化遺產薪火相傳。
【編者按】: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的國家5A級風景區——桃花源,聞名中外;“世外桃源”情結,亦是歷來為文人墨客謳歌的重要題材;玆特別推出當今本地作者劉明描寫桃花源的“四言”詩十六首,以饗讀者。
★劉明,男,現年65歲。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退休前任常德市第六屆人大常委會主任?,F為常德市詩詞學會名譽會長。
一、桃花源
桃花源兮,桃源西南。
常德之屬,自古轄焉。
沅江傍臂,水溪鄰邊。
山水絕美,福地洞天。
年深歲久,先秦始建。
唐宋興盛,今尤茂繁。
陶令著文,布地構天。
文憑景出,景以文傳。
五A之階,如仙如幻。
幽奧秀美,清麗雅端。
詩文墨跡,抱團匯淵。
御賜匾額,騷客詠贊。
盛世葺古,縱橫展延。
青山紅樹,菊圃遇仙。
五柳泛舟,問道桃川。
福壽己測,高舉集賢。
水府登高,白鱗入眼。
三日同輝,幸逢罕見。
百壽聳碑,天寧承傳。
狀元踏橋,學貫千年。
老溪添魅,古鎮新誕。
秦谷自樂,洗心耕田。
天工六藝,薈萃大觀。
入夜看戲,溪河乘船。
庚子孟秋,重訪仙源。
“三景”相融,心生百感。
中華山水,世界慕羨。
耀眼明珠,世外桃源。
二、秦溪觀劇
桃花源者,心靈故鄉。
神秘之境,誘人踏訪。
近聞報道,游客蜂往。
“磁力”強勁,河流劇場。
立秋翌日,邀友同賞。
夜幕降臨,登舟啟航。
五柳發端,溯溪而上。
燈光煥彩,神志飛揚。
號子出喉,撐篙搖槳。
燈籠吐光,映亮畫舫。
十八場景,精飾巧妝。
水路十里,夾岸芬芳。
四百演員,且舞且唱。
“外人”故事,腔調高亢。
世外秘地,桃花盛放。
牧童吹笛,漁人撒網。
村姑臨溪,洗衣搗裳。
“楞頭”撩妹,槌打情郎。
私塾課子,書聲朗朗。
耕讀傳家,狀元還鄉。
春種秋收,農事繁忙。
炊煙裊裊,安逸和祥。
婚禮盛典,鬧醒村莊。
男娶女嫁,觀眾吃糖。
水上觀劇,江風送涼。
獨特體驗,韻味難忘。
三、水府閣
水府閣者,仙源勝景。
曾祀楊泗,始建于明。
高舉遙對,桃川比鄰。
座基赫赫,名曰黃聞。
黃瓦朱椽,檐重廊巡。
獸頭望柱,白云吻頂。
懸崖如削,壁立千仞。
琉璃呈丹,寶蓋耀金。
前臨白馬,下瞰漁村。
西顧壺頭,東瞻洞庭。
江天空闊,氣雄勢深。
漁舟唱晚,醉迷游人。
當今重建,原址再興。
模樣依舊,樓加一層。
文旅昌盛,周邊添景。
夕照至美,漁廓問津。
睹情賞景,氣爽神清。
“瀟湘一閣”,與日俱新。
四、桃川書院
仙境尋源,向導引薦。
桃川書院,閃現眼前。
三梯布局,十畝方圓。
古木掩蔽,青藤爬欄。
追遠溯古,唐代肇端。
碑刻功德,天寧以銜。
坊屏靜穆,廊亭展顏。
巧匠勒石,乾隆重建。
適逢盛世,復呼桃川。
書院宏闊,庠納其間。
狀元走橋,百壽拄天。
國學開講,珍本稀罕。
座鄰黃聞,沅江側連。
八仙守門,長橋聚賢。
波穿五孔,御碑鎮院。
祥云籠罩,步步見仙。
五、五柳湖
五柳湖兮,桃花源里。
兩山相夾,水天偎依。
麓黛樹老,橋拱舟移。
波光瀲滟,魚沉雁棲。
五柳湖兮,陶公宅地。
屋邊植樹,以求蔭蔽。
額齊五棵,忙曰足矣。
因以號焉,眾從成吉。
五柳湖兮,景色旖旎。
綠絲拂煙,日月潛移。
岸畔“佳致”,聯袂牽衣。
“陋室”“百床”,門飄靄氣。
五柳湖兮,游人歸集。
棧橋擠爆,聲逐漣漪。
迭水拾趣,招舫窺麗。
踮腳傾身,搶攝得意。
六、秦 谷
世外桃源,秦谷林掩。
現界隔阻,別有洞天。
秦時避亂,漁人惘轉。
鉆洞出幽,開朗豁然。
雞犬相聞,阡陌互連。
牧笛悠揚,炊煙彌漫。
桃塢舊屋,碾米磨面。
熬糖煮酒,榨坊香遠。
上工六藝,眼花繚亂。
織染雕繡,手段通天。
擂茶壓桌,十碟九碗。
酸脆開胃,腸滿肚圓。
風土淳樸,尚德行善。
夜不閉戶,和睦無嫌。
入谷訪古,風輕云淡。
靈魂安逸,一夢千年。
七、桃川萬壽宮
萬壽道宮,綴以桃川。
始于東晉,歲久淵遠。
唐宋鼎盛,徽宗賜匾。
御題熘金,神州遍傳。
置身仙境,五柳為伴。
沅江擦身,桃花添顏。
三檐四簇,云掛屏端。
恢弘壯闊,氣貫九天。
風水寶地,古木垂掩。
潛植二杉,黃聞斗鯰。
楊泗斬蛟,瞿童躍旋。
北斗化峰,禱之靈驗。
名齊南岳,峨眉比肩。
武當平坐,四圣一焉。
歲月如流,香火依然。
含首默誦,道法自然。
八、桃源佳致碑
“桃源佳致”,亭中碑立。
仙境一寶,憑添文氣。
近睹其形,拜謁真跡。
時追大唐,夢得椽筆。
禹錫遭謫,朗州閑棄。
寄情山水,鐘愛斯地。
隸書四字,古雅透力。
橫豎蒼勁,撇捺如劈。
題款明朗,記述細膩。
一目了然,史跡清晰。
萬歷重修,清晚撲息。
嘆惋入耳,縣令復葺。
水府高瞻,五栁牽衣。
陋室在側,夕照耀壁。
今觀斯碑,時幸運吉。
仙源逢古,心靈歸依。
九、方竹亭
方竹亭者,仙源名勝。
萬歷廿三,天工筑成。
八面八角,四窗三門。
上覆疏璃,內呈穹頂。
亭高六米,潔白軀身。
躡入輕語,嗡嗡和鳴。
石刻八方,攜古追今。
側畔林溪,供涼給蔭。
方竹罕出,遐邇相聞。
猗猗滴翠,隔聽鐘鳴。
碑廊挽膀,菊圃近鄰。
遇仙奕棋,傳說逼真。
世外仙地,古之遺存。
瑰寶無虛,永續傳承。
十、遇仙橋
遇仙橋兮,座落仙源。
桃花簇擁,云騰霧掩。
初起天生,巨巖塞澗。
越溪墊腳,岌岌傾懸。
風雨相摧,晉人始建。
明代天啟,單孔石卷。
延至清末,亭蓋完善。
紅柱青瓦,金雕花欄。
魚龍吻脊,獸鳥飾巔。
窮工絕藝,精湛非凡。
橋享綠蔭,菖蒲綴邊。
溪水常流,韻響流泉。
漁郎問津,村姑避難。
拂塵生風,口傳千年。
古橋重踏,思緒翩翩。
指點回文,飄飄欲仙。
十一、淵明祠
淵明祠兮,清啟禱場。
青山環抱,紅樹迎陽。
溪流繞腳,五柳對望。
魂魄伏碑,常潛夢鄉。
陶氏祖籍,潯陽柴桑。
誕于東晉,家道漸降。
少時壯厲,猛志逸放。
與世不融,隱而匿亡。
五仕五辭,起落哀傷。
江洲祭酒,建威另嘗。
彭澤掌印,坐位不長。
六十三日,掛官回鄉。
耿直廉正,腰挺志剛。
五斗不換,氣宇軒昂。
摘冠拂袖,額筋暴脹。
歸隱田園,離凡脫韁。
采菊東籬,躬耕僻荒。
造飲輒盡,時出華章。
飲吟廿首,雜詩詠觴。
“田園”登峰,昭明崇尚。
隱逸詩宗,靖節堪當。
深山寄意,溪水流芳。
氣節脫俗,后世景仰。
祠前肅立,敬獻心香。
十二、六藝天工
仙源秦谷,六藝競秀。
非遺入榜,神引魅勾。
刺繡琳瑯,吸摳眼球。
飛針盤花,疑為媧手。
百佛袈裟,祥鳥瑞獸。
東方“畢”畫,譽馳九洲。
桃源木雕,宮匠傳授。
線條簡練,技精藝熟。
拔步床榻,細琢慢鏤。
三年制作,九代享受。
陶藝古老,罐缸入爐。
銅鑄叮噹,熱放冷收。
新奇竹編,繞篾成簍。
織布投梭,染紗印綢。
空山雨后,深谷清幽。
落英覆苔,禪生趣足。
身置“世外”,意洽情稠。
且游且賞,小調悠悠。
十三、桃花觀
桃花觀者,靜立仙源。
主峰定足,翹脊向天。
年久歷深,唐代始建。
萬歷重造,雅貌樸顏。
依崖臨壑,勢若空懸。
居高瞰下,山川盡覽。
躡風玩月,峙立兩邊。
宛如鵬翼,凌云舒展。
正堂半亭,花天重檐。
閣崇廬杰,觀音鎮殿。
羅漢老松,蒼勁偃蹇。
狀似華蓋,枝垂蔭漫。
匾懸門額,柱抱楹聯。
平仄入木,墨香悠遠。
木秀泉清,流霞燦燦。
漁郎安在,桃花依然。
十四、高舉閣
庚子孟秋,重訪仙源。
高舉登閣,意愜情酣。
閣之所在,舊喚障山。
歸鶴棲峰,壑壁絕險。
唐始筑閣,后遭坍湮。
清之光緒,原址重建。
閣累三層,聳脊翹檐。
九霄趨近,星月可攬。
登臨北望,水府互瞻。
沅江如帶,漁村浮嵐。
天遼地曠,綠翠紅艷。
洞口落花,牧笛聲遠。
岸桃垂枝,池月盈滿。
菊杯盛醉,五柳邀談。
時至日斜,風清云淡。
攜霞返程,復吟四言。
十五、集賢祠
仙源攀巔,曲徑盤旋。
泉流花放,峰回路轉。
叉腰踏頂,額滲細汗。
古祠面晤,赫赫集賢。
硬山疊架,倚崖而建。
三面臨壑,凌空如懸。
初唐肇始,香火綿延。
供奉靖節,禱祀同仙。
清抒文脈,同治葺繕。
匯列巨匠,星比河漢。
匾合雕梁,“重訪仙源”。
鴻聲鵬遞,慕者翩翩。
元亮之形,肅穆莊嚴。
陶公名“記”,勒嵌壁垣。
古聚珍藏,眾魁競先。
近鳴遠響,一飆千年。
十六、桃花源根雕
桃花源兮,心靈故鄉。
世外仙境,誘人探訪。
口碑傳兮,圣物登場。
巖柳根雕,千年寶藏。
深山匿兮,根追巖漿。
幻化成精,運吉緣旺。
神相助兮,跋山涉江。
桃源工雕,稀世絕響。
依勢剔兮,神形不傷。
圖解陶記,栩栩八章。
緣溪行兮,英落草芳。
舍船出洞,豁然開朗。
屋舍儼兮,土地平曠。
問所從來,答而釋惘。
邀至家兮,杯盞放敞。
依依惜別,欣然歸往。
高士行兮,欲察其詳。
尋而未果,凡嘆神悵。
黃檀基兮,匹配無雙。
型若漢鼎,落落大方。
曠世珍兮,桃花添香。
樹紅山青,壽福無疆。
© 2021 湖南省常德市詩詞學會版權所有/湘ICP備14009931號-1
網站建設:科毅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