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祥永
一首詩成就一座樓名傳千古
詩人寫詩,大都是有了一種真切的情感在內心涌動,要把它抒發出來??吹搅撕镁?,看到了令人感動的事情,就要題詩一首。比如盛唐詩人崔顥來到武昌,看滾滾長江東流逝水,看漢陽美景江渚芳姿,情不自禁,就題寫了一首《黃鶴樓》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大家都很熟悉,是一首七言律詩。但前四句又不完全遵守格律要求,詩一上來就連著三個“黃鶴”疊加而出,這在律詩中一般是不允許的,但崔顥不避重復,一再使用“黃鶴”一詞,反而造成一種回環往復的歌吟韻味,加深了人們對黃鶴這樣一個古代意象的體認。從風格上看,詩的前四句是古風體,后四句是格律體,可以說是一個古律結合的詩作,而又寫得行云流水,流轉自如,筆隨意轉,情感真摯,氣勢奔放。前四句詩人先用“去”、“空余”、“一去不復返”逐層地往前逼近,最后推出“白云千載空悠悠”這七個字?!鞍自魄лd”是時間意象,“空悠悠”是空間意象,空間意象與時間意象疊加在一起,構成一種時空交錯的、永恒的感覺。詩的后四句詩人由懷古、感慨進入眼前之景,從虛轉向了實;但最后一句“煙波江上”,又把眼前的實景予以虛化,呈現出一片迷蒙的景色,這又由實而入虛了。所以從全詩來看,詩人是觸景生情、虛實結合、實中有虛而虛以代實,營造了一個令人品味無盡的高遠意境。由于詩的意蘊豐滿而自然,評價很高。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評價這首詩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鼻宕虻聺摗短圃妱e裁》評論這首詩說:“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笨傊?,崔顥的這首詩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也因為這首詩使黃鶴樓的名氣更大了。
因為是名樓,自然吸引著名人。據傳說大約在唐開元年間,詩仙李白東出三峽,吳楚漫游,在詩友的陪同下游覽了黃鶴樓。當他看到樓的巍峨、景的美好時,文思泉涌,有了創作的沖動,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到崔顥的詩,反復吟詠后他糾結了,崔顥的詩寫的太精彩,自己寫出來也會不如他,只好擱筆,并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說完放下筆離去了,后人為此還專門在這里建了個擱筆亭。時間就這么慢慢過去了,可是李白對被迫擱筆這件事卻始終不能忘記,總想找機會寫一首詩和崔顥的這首“黃鶴樓”詩比美。后來,他在游金陵鳳凰臺時,步崔顥這首詩的韻,仿崔顥詩體疊加三個“鳳”,寫下了一首與《黃鶴樓》詩齊名的《登金陵鳳凰臺》詩: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也是歷來傳誦的名作。鳳凰臺在今南京市城西南花露崗倉頂一帶,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三只鳳凰飛集此處,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神鳥落腳的地方,就修建了鳳凰臺,山亦因此而得名。詩句的首聯用傳說的典故“鳳凰”開篇,表達了繁華易逝山水長存的對比;頷聯說吳國(三國時吳國首都建業即今南京)王宮內種滿花草的園林已成為荒涼的小路,晉代(東晉也建都在金陵)的一些王公貴族都已死去,只留下一座座古墳,言外之意是說沉湎于豪奢生活的帝王、熱衷于權勢利祿的豪門,都不過是歷史上的匆匆過客。頸聯由憑吊歷史遺跡轉向欣賞自然,在鳳凰臺遙望,長江邊上的三座山峰半隱在天外云霧里,白鷺洲臥于長江之中,將江水分為兩條水道。這兩句寫景氣勢磅礴,構思巧妙,對仗精工,佳句天成。尾聯由景即情,聯系現實,感嘆浮云總是遮蔽日月,象征皇帝被奸臣小人蒙蔽,賢能之士報國無門。我在鳳凰臺看不見長安,使人多么的憂愁,實際上此處以長安代表國家,詩人表達了對時事的憂慮和抒發壯志難酬的家國情懷。特別是詩的后二聯,既顯示了大自然力量的偉大,又顯示了作者胸懷的開闊,最后結尾的時候,又把落腳點定在了自己的政治遭遇上,愁思無限,壯志難行,這一點要比崔顥詩的結尾大氣一些。有了這一首詩,李白擱筆的往事總算有了交代,這才是詩仙李白英風豪氣的個性。
其實,詩者因學養、追求、境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即使是同題詩,都難有高下之分,何況異題、異時。再則,崔李二人吟誦的對象有異,也不宜將二者硬拉到一起相提并論。學習比較一下他們各自的詩體文風是必要的,硬要分個高下卻又是費力不討好的。但是,自兩首名詩誕生以來,加上“擱筆傳說”的鼓動,一直成了眾人品頭論足的焦點,詩輩中的“好事者”們又常常拿二詩一比高下?;蛟浑y分軒輊,或揚崔抑李,或貶崔褒李,一時難成定論,千年公案至今難以結案。因此,才一直是文人騷客津津樂道的談資。也正為此,才使黃鶴樓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才使名樓名詩具有恒久的文化魅力。
以上記述只是歷史傳說,切不可把歷史上的傳言輕易當真。筆者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在詩仙李白的筆下,還有幾首和黃鶴樓有關系的詩,促使黃鶴樓成為歷史文化名樓,芳名齊播,卓然千古。比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充滿詩意的離別。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城市緊密相連,愉快的分手中有李白對美好的向往,對友情的珍視,以及淡淡的惆悵。從內容到意境,從音律到神韻,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堪稱千古絕唱。還有如《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詩人以漢文帝時賈誼自比,先寫自身的憤懣,后寫聞笛的所感之景,結尾語意雙關,意趣橫生。武漢“江城”的美譽由此穿越時空,名貫古今。
留千古墨韻,誦萬世華章。正是因為有李白、崔顥等詩人的錦繡玉語,文脈相續,黃鶴樓已經成為中國具有厚重文化底蘊的景觀標志,巍然矗立在華夏子孫千古不絕的仰視里,他們璀璨的不朽作品也一并篆刻進了中華文明的記憶中。
☆ 劉經平
難得才情高格調
——讀劉明先生四言詩有感
與劉明先生相識經年,原來只知道劉明先生在從政為官、撰寫論文、書法楹聯方面功成名就,碩果累累。而接觸劉明先生的四言詩是近些年的事。對于四言詩不算陌生,因為也曾讀過詩經中經典篇目《國風·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膾炙人口的詩句,也讀過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詩篇,這些經典四言,每句的字數較少,節奏感強,讀起來瑯瑯上口,因而一段時間內甚是喜歡。隨著年齡的增大,而今更多的時間放在研習古詩詞,相對四言詩卻讀得比較少了。近年來,劉明先生在深研中華古典文化的基礎上,對詩歌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了有益探索,借用詩經的古典形式,將他的閱歷,感悟,以及游歷祖國名山大川的心得用四言表現出來,形成了一個大眾能接受又通俗易懂的詩界奇葩,深受讀者喜愛??梢哉f,劉明先生四言詩的創作和傳播,至少目前在常德、在湖南省乃至全國來講是首開先河的,不僅作品產量高,質量高,而且傳播廣,受眾多。通過讀劉明先生的作品,我感悟有以下幾點難能可貴。
首先,他有持之以恒的可貴精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與那些被亂花迷眼的寫作者相比,劉明先生寫得樸素,首首來源于生活。自從劉明先生愛上四言詩后,其創作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多年的從政經歷打拼鍛煉了他攻堅克難的勇氣和精神,以驚人的天賦和刻苦的努力,基本上做到了每日一首,有時一日幾首。他既尊崇經典四言詩的“游戲規則”,但他沒有把精力花在議論這些規則的有或無上,他一頭鉆進去,承認并尊重數千年來逐漸形成的規律性認識,以及其永恒的生命力。幾年下來寫下上千首四言詩,既有寫山川的,也有寫河流的,既有寫重大事件的,也有寫一景一圖的,既有寫星級景區的,也有寫古鎮古村的。他的四言詩猶如一本文藝性的地理教科書和時政教科書??陀^地說,劉明先生的四言雖算不上“字字珠璣”,也不必給他加上“桂冠詩人”的頭銜,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老老實實地埋頭沉心,伏下身子,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我贊賞這種來自出發點的正確把握和義無反顧的持久精神。幾年時間的不停寫作,他的四言詩記載了他的工作、生活,閱歷,認知,集中展現的是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對四言詩寫作的執著,記錄了自己和國家的命運和心跳。不需論證,一讀即知,比如他筆下的一組抗疫四言,將每天疫情的變化和國家的命運以及人民的呼吸都記錄下來。從《除夕守歲》、《庚子初一》、《隔離無比緊要》、《出門戴口罩》、《抖擻精神莫懶散》、到《武漢加油》、《挺??!》、《武漢不孤》、《有序復工》等等,這一組四言詩把武漢發生新冠疫情后祖國四面八方的支援、動態變化、形勢研判以及個人的情感寄托表達得淋漓盡致。顯得那么彌足珍貴。
其次,他有高度自信的文化自覺。劉明先生執著的努力從大方向看,源于對中華傳統文化忠貞不渝的信念?,F在,中國人都在談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來源于文化自覺。劉明先生是有這種文化覺悟的,在他的作品中,表現了對四言詩熾熱的感情,正是四言詩強大的生命力和無窮魅力,造就了他的堅定信念,也成為他文化自信的不竭動力。如他在《信念》四言中寫道:
自閉家中,已逾廿天??挂邥r局,時刻牽連。
官媒發布,日增三千。確診計累,突破四萬。
病毒猙獰,談疫色變。寂寞街巷,店鋪關簾。
武漢重創,火雷亮劍。眾目皆瞪,“拐點”未見。
綜而觀之,勢態峻嚴。心中有底,從長打算。
今次抗疫,持久之戰。士氣再振,何俱更難?
信念堅定,涉險躍坎。頑強到底,勝利在前。
在《靜待佳音》一詩中寫道:
舊歲寒冬,“新冠”猙獰。武漢破籠,驚恐漫侵。
厲風呼嘯,阻御吃緊?;颊呃劾?,七萬掛零。
湖北危急,九州給勁。醫護援鄂,將悍兵精。
“天使”二萬,火線搏拼。陽光強射,驅散愁云。
大地漸暖,信心倍增。疫情固重,“降”象喜人。
憑窗放眼,枝綠芽青。寧神守望,靜待佳音。
等等。以上詩詞都洋溢著心靈的大美與良好的心態,滾動著時代的強音,而又凸星著現代的詩藝元素。有了這種覺悟和自信,劉明先生的詩就有著很強的振奮精神的作用,從而使讀者看得明白,讀得爽心。
第三,他有登上層樓的個人風格。劉明先生是名副其實的“官員”。當代詩壇上的官員,是一個有特色的體,其表現可圈可點。這一代人由于歷史的原因,多半難于系統地接觸傳統文化尤其是詩詞的根脈及其藝術規律。然而生活的艱辛、感悟、實踐的積累,尤其是傳統文化難以抑制的光芒,割不斷的磁場引力,使官員隊伍中的不少人,不期而然地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造就“中華詩詞熱”的重要推手。然而,劉明先生不跟風跑,不追熱點,不落窠臼,獨辟蹊徑,在很多官員攻古“律、絕、詞、賦、曲”的時候,他潛心治學,用極大的熱情喚醒了沉睡已久的四言詩體形式,并賦予其時代的精神和活力。比如他在《科技制勝》一詩中寫道:
抗疫之戰,亥暮發端。武漢炮震,烽火遍燃。
舉國阻擊,四十余天。眾志成城,力挽狂瀾。
重拳疊出,捷報飛傳。“七寸”扼住,播染斷線。
癒者成批,病床空閑。神州見春,龜蛇回暖。
全勝招手,尚須越山。眾望所聚,妙藥靈丹。
病毒狡詐,名曰“新冠”。降伏疫魅,統籌科研。
通力協作,藩籬拆散。八方攜手,五洲借鑒。
科技制勝,絕非虛言。號角吹響,披荊向前。
這首詩具有內容的鼓動性和語言的平民性,一讀就信心滿滿,精神振奮。劉明先生有詩人氣質,有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這些正是每一個公務人員不可或缺的。舉凡國內山川名勝,四時風景,以及友誼親情與種種生活感悟,皆可寫成詩篇,或抒發壯偉的抱負,或寄托委婉的情思,或描繪美妙風景,或鼓舞讀者信心,都寫入四言詩中。昔人謂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詩人之心可包括宇宙。劉明先生的四言詩中的關愛大到國家民族,小到一花一鳥,正乃仁者與詩人發自內心的情感。他修辭煉句,力求精工,一氣呵成,通篇押韻;他讀書積學,追慕前賢,反復推敲,力求文采。劉明先生的“四言”是一種“知古倡今”的探索,是在遵循先賢們在長期的詩歌創作過程中、經過千錘百煉形成的語言風格基礎上的一種通俗表達,在當今亦是難得的藝術財富。
藝術的本質是追求美。詩和其他藝術一樣,也要追求形式美和內在美。愿劉明先生的四言詩越寫越美,早登藝術的最高殿堂。
☆ 劉雷中
晚清劉鳳苞《西湖游草》注釋
奉和張莼生觀察惠贈二律即用原韻
拚將詩酒送華年,泛棹尋君亦偶然。
歲月匆匆如逝水,東南袞袞集群賢。
宦游捷路難爭勝,歸抱遺薪或許傳。
絕好西湖留客醉,畫中添寫米家船。
注釋:
1.拚將詩酒送華年: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有句:“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背慌_,蘇軾任山東密州刺史時所建,當時寫有《超然臺記》。
2.袞袞:連綿不斷、相繼不絕的樣子。《晉書·王戎傳》:“裴頠論前言往行,袞袞可聽?!倍鸥Α蹲頃r歌》:“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span>
3.宦游捷路難爭勝:意謂自己在官場不善于逢迎以走捷徑。
4.遺薪:燒剩下的木柴。多指道士煉丹后遺留的木柴,此用其意。西湖葛嶺有晉葛洪修道煉丹處。清丘逢甲《游羅浮》詩:“遺薪有丹氣,搗藥聲叮當?!?/span>
5.米家船:北宋書畫家米芾常乘舟載書畫游覽江湖。后常以"米家船"借指米芾的書畫。黃庭堅《戲贈米元章》詩:“滄江盡夜虹貫月,定是米家書畫舡?!蔽?、六、七、八句有厭倦官場,歸隱自適之意。
此地頻年作戰場,鯨波拍岸勢蒼黃。
云中李牧知誰是,江左夷吾總未忘。
笑我行蹤甘豹隱,為君滿意說龍驤。
秋江八月濤聲壯,瀉入胸懷喜欲狂。
注釋:
1.此地頻年作戰場:自太平天國起義以來,南京為太平軍所占,稱天京,臨近的杭州每成戰場,此句有感而發。
2.鯨波:驚濤駭浪。明唐順之《送蔣藩幕赴閩中》詩:“風島鯨波涌,寒城蜃氣收?!?/span>
3.李牧:戰國時趙國大將軍,抗擊匈奴立下赫赫戰功,并接連戰敗秦軍,與趙國廉頗,秦國白起、王翦并稱戰國四大名將。秦國對趙國使用離間計,趙王剝奪了李牧的軍權,并將其殺害,趙國遂被秦國所滅。云中,趙國云中郡,轄境約為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是當時抗擊匈奴的前線。
4.夷吾:戰國時期晉國國君晉惠公名夷吾。其父晉獻公在位時,夷吾與重耳因被疏遠而逃亡。晉獻公死后,夷吾依靠秦國的幫助和國內大臣里克等協助回國做了君主,之后殺死里克等大臣,背棄對秦國的許諾,使晉國處于失道寡助的地位。
5.豹隱:比喻隱居避害,此句有歸隱避害之意。
6.龍驤:龍驤虎步的縮寫。龍驤,高大的馬。意謂像龍馬昂首,雄虎闊步一樣威猛?!度龂尽の簳り惲諅鳌罚骸敖駥④娍偦释?,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币庵^祝愿張莼生官運亨通,青云直上。
7.“秋江”一聯表達樂于山水之游,再度表達厭惡宦途,有歸隱之意。
趙澹如約游云棲寺前夕即泛棹錢塘,潮聲月色,綠酒紅燈,極江行之樂事,因賦詩以志勝游
泛棹秋江趁夜行,菱歌一曲不勝情。
鏡中花放珠為字,海上潮來月有聲。
泥飲深宵嫌漏短,偶添半臂覺寒生。
闌珊醉意難為別,故索瓊漿為解酲。
原注:“珠為字”下注:舟中有二珠色藝雙佳,命以佐酒。
注釋:
1.云棲寺:在西湖五云山上。北漢乾佑五年(952)吳越王錢弘俶建,名云棲。明隆慶中,禪師祩宏建庵,掘地得碑,即古云棲寺。
2.珠:此指舟中藝妓。自注“二珠”,即二姝也。
3.泥飲:猶痛飲。
4.偶添半臂:即卷起袖子露出手臂。
5.闌珊:將盡、凋零、衰落。唐白居易《詠懷》詩:“詩情酒興漸闌珊”。
6.解酲:酲,醉酒。解酲,解酒。
曉角江城夢已醒,便移屐齒踏微青。
泉聲繞寺晴疑雨,樹影參天晝亦瞑。
往日蓮池開法界,近來竹院護遺經。
拈花得入維摩室,好向云棲證塔銘。
原注:“開法界”下注:寺為蓮池大師所建。
注釋:
1.此為游覽云棲寺所作。見上詩注1。
2.曉角:軍營里報曉的號角聲。
3.屐齒:古代雨天穿的木屐,鞋底有齒防滑。微青,剛剛生出的嫩草。
4.蓮池:荷花池。又指佛界。西湖有荷花,遂由荷花池聯想到佛界。法界,佛教十八界之一。開法界,指舉辦法會。
5:竹院、遺經:云棲寺周圍有竹林,故稱云棲寺為竹院。遺經指寺內保存的佛經。
6.拈花:喻穎悟禪機。
7.維摩室:指維摩詰居士的方丈室。室雖僅一丈見方,其所包容極廣。
再游西湖
六橋煙柳護城西,行盡蘇堤又白堤。
更向湖心亭上望,青山浸入碧玻璃。
注釋:
1.六橋:蘇軾為杭州刺史時疏浚西湖后筑堤,人稱蘇公堤。南起南屏山,北至岳廟,堤有六橋,依次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煙柳,初春柳條剛綻柳芽,遠遠望去,成片的柳林猶如淡青色的煙霧,古詩文中每稱煙柳。
2.白堤:又稱白公堤,唐白居易為杭州刺史時所筑。北起斷橋,南至西泠橋。
3.湖心亭:在湖中心。舊有湖心寺,明孝宗時毀。明嘉靖中,知府孫孟在原址建亭。明萬歷中重建。
南朝風物久荒涼,葛嶺仙蹤亦渺茫。
凄絕半閑堂上客,更無鶴夢返遼陽。
注釋:
1.南朝風物:南朝指東晉亡后在建康(今南京)立國的宋、齊、梁、陳四朝。風物,風光景物。杭州臨近南京,故有此說。
2.葛嶺:晉葛洪習道煉丹處。此二句均言歷史陳跡已經消亡,有滄桑之感。
3.半閑堂上客:南宋奸相賈似道曾在西湖葛嶺筑室,謂之半閑堂。
4.更無鶴夢返遼陽:用丁令威化鶴典。晉陶潛《搜神后記》:“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后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span>
逋仙騎鶴自游行,萬樹梅花證舊盟。
誰似孤忠林少尉,千秋祠墓傍先生。
原注:“林少尉”下注:少尉滇南人,殉難杭城,葬孤山嶺畔,立有專祠。
注釋:
1.逋仙:林逋,字君復,號和靖,浙江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曾漫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2.林少尉:《杭州府志》卷十一祠祀三載林典史祠:“在孤山林和靖墓側。祀咸豐十年死難署仁和縣典史林汝霖,同治七年,巡撫馬新貽奏建。”卷一百二十二“名宦七”載:“林汝霖,字小巖,福建上杭人。以從九品分發浙江。咸豐九年署仁和典史。父母就養在署,姊二及妻周(氏)、子四女二俱隨侍。十年二月,賊陷杭州,父挈四孫出避,母、妻、兩女、兩姊均就縊。汝霖公服坐堂,皇書聯句張之。俄賊至,大聲怒罵賊。索金不得,斷其首置案上,尸僵坐不仆。越數日,賊退。父攜四孫出丐資斂尸,命舊役藁葬署旁。巡撫請于朝,贈主簿銜,家屬旌表如例。同治五年冬,復葺典史署堂,西偏掘土,得積尸六,有朝服者首在頸旁,生氣凜然。老役朱華迫視之,曰:此舊官林公也。同官乃謀改葬于孤山林處士墓側,建祠宇,加冢碣焉?!钡涫?,為知縣屬官,掌稽檢獄囚。又別稱縣尉、少尉。史載,清咸豐十年(1860)二月(公歷3月19日),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為解天京(南京)危局,率軍攻占杭州,24日退出。
泛月平湖雁齒遙,荷花世界福能消。
紅蕖一路嬌無語,直送游人過六橋。
注釋:
1.泛月平湖:指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六橋,見前注。
2.雁齒:比喻排列整齊之物。北周庾信《溫湯碑》:“秦皇余石,仍為雁齒之階?!?/span>
東南旌節倚屏藩,惠政清風幾輩存。
一樣豐碑同墮淚,蔣公寺廟阮公墩。
原注:
1.“蔣公”下注:謂湘泉中丞。
2.“阮公墩”下注:墩在湖心亭對面,阮文達所建。
注釋:
1.此詩借蔣益澧、阮元生平事跡表達對抵御外敵、平定內亂、清風惠政、太平世界的期盼。
2.蔣公寺廟:西湖西溪有蔣公祠?!肚迨犯濉肪硭陌侔肆袀饕话倬攀逵小妒Y益澧傳》。蔣益澧,字薌泉,湖南湘鄉人。先后從駱秉章、左宗棠鎮壓太平軍有功,歷任廣西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騎都尉、福建巡撫、廣東巡撫。同治十三年,日本窺臺灣,召至京,未及任用,病卒。浙江巡撫楊昌濬、梅啟照先后上疏言其平浙功尤巨,詔允建祠,謚果敏。清代,巡撫又別稱中丞。
3.阮公墩:清嘉慶五年(1900),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歷時兩年,將淤泥在湖心亭北堆一小島,后人稱阮公墩。(待續)
☆ 毛欣法
明代公安派詩人的常德情結
公安派,是我國明代中后期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因代表人物袁宗道與其弟袁宏道和袁中道為湖北公安縣人而得名。所持文學主張與以明弘治、正德時期文學家李夢陽為首的“前七子”,和明嘉靖、隆慶年間的文學家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的擬古主義針鋒相對。提出“世道既變,文亦因之”的文學發展觀。堅持“性靈”說,要求詩文作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依傍古人,反對剽襲。還提倡詩文創作要“先意后法”,而“不以法役意”的正確指導思想。
明萬歷一十九年(1591),23歲的公安派創始人詩人袁宏道(字中郎),任蘇中吳縣縣令,而在江蘇真州任職的與袁宏道還是同榜進士的文學家、常德桃源人江盈科(字進之),則因征賦不曾完額卻丟失了升遷的機會,但又僥幸未被革職還得以連任,并繼續在真州“托吏于隱”。期間,也參與了公安派的創立。據袁宏道的弟弟袁中道的《江敬之傳》記載:“公與中郎游,若兄弟。行則并輿,食則比豆。迎謁行役,以清言消之,都忘其憊”,且“好作詩,政事之暇,與中郎大有唱和?!逼涔才傻奈膶W理論核心“性靈”說,就是袁、江二人在吳時,經過切磋論證后而提出的。也可以這么說,江盈科對公安派的創立,對公安派文學理論的完善,和對公安派創作領域的拓展等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貢獻。
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夏天,時任徽州府推官的常德詩人龍膺,字君御(1560- 1622),也與袁宏道彼此結識,并從吳地征儀一同出發進京赴任。龍膺轉官祠部,袁宏道轉官吏部。兩人相逢,對當時文學的創作方向,都有獨到和一致的見解,并就詩文要寫“性靈”達成共識。此后龍膺與袁宏道便成了莫逆之交。是年冬,公安派成員云集北京,結“葡萄文學社”于崇國寺。江盈科、龍膺、龍襄(字君超)、楊嗣昌(字文弱)等常德詩人也參加其中,并與之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也是公安派的鼎盛時期。
所以,在公安派詩人的眼里,常德就是一塊文運昌盛、簪笏輩出和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誠然也就催生了他們想親自到常德來游山玩水和探幽攬勝的迫切心愿。尤其是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桃花源,對他們而言,是向往已久和銘刻于心的了。
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夏秋之間,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來常德。第一站船泊德山孤峰嶺下,下榻于乾明寺的云影居室,第二日便寫成《夜宿孤峰頂玩月前此看月江上頂上有善卷進壇》詩一首:
江上峰頭月,清光孰最多?稍能增瀲滟,終是讓嵯峨。
深谷高巖在,蒼顏白發何。古來師善卷,未必解塵蘿。
第二天,守制在家的龍膺和兄長龍襄聞訊后,以船載酒,趕往德山相迎,晚間在“青蓮社”設宴,暢敘離別十余年的想念之情。袁宏道有感而發,吟《醉歸》七律云:
十年一別意茫茫,話到青山且盡觴。
免與泡漚愁起滅,聊從煙水決行藏。
閑吹玉笛翻新曲,醉倚天花入道場。
試去武陵溪上照,頭毛白盡老蕭郎。
此次,袁宏道的武陵常德之行,自秋初,過“重九”,歷時三月有余。龍膺和兄長龍襄,有時單陪,有時同陪。在這段日子里,袁宏道游歷了沅水常德至桃源夷望溪的沅水風光帶。單是德山這一處,龍襄就陪同袁宏道在青蓮社住了半月還多,寫詩五律十首,七律十四首,七絕七首。九月初,恨自己“我家德山不得住”的袁宏道,在離開德山時,有一首《答君御》詩,從這不難看出他對德山勝景,是多么的傾心和摯愛:
云嵐已是屬閑身,高下青崖日幾巡。
看盡德山好煙水,只緣不是武陵人。
龍膺得到了袁宏道的詩作之后,寫了13首七言詩作答:
夜自東園歸,得袁中郎德山諸詩,讀之甚快,獨奈何不一問桃花源而去乎?因走筆留之,忽忽遂成十三首,如偈如謔,如諺如諧,如絮如蠟,不計其工拙也(選三首)
君為德山半月留,云崖煙壑任君搜。
卻余一片袈裟地,葛藟森森桂樹幽。
踏破層云臥薜蘿,科頭長嘯看銀河。
卻妒香山老居士,口占短曲小蠻歌。
德山留君君欲行,何哉去住尚關情。
愿借金剛三十棒,問他若處覓無生?
入秋之后,袁宏道離開德山來到常德城里,白天由龍襄、龍膺兄弟倆陪著在柳葉湖上或泛舟,或垂釣,晚上則回到離柳葉湖園不遠的大西門勝果園歇息。期間,龍膺還組織附近的演藝人員,在勝果園的九芝堂里,分兩天專門為袁宏道演出了他創作的《金門記》和《藍橋記》兩部戲曲。袁宏道觀后,感觸很深,特地寫七絕一首為其點贊:
打疊歌鬟與舞裙,九芝堂上氣如云。
無緣得見金門叟,齒落唇枯嬲細君。
這之后,龍膺、龍襄弟兄倆還陪袁宏道從沅水下石柜旁的鹽關出發,逆沅江而上,歷時數日。在河洑,袁宏道留下《登河洑川》詩一首:
高閣俯蒼崖,下有花源路。料得避秦人,入山從此去……
是夜,袁宏道與龍膺在河洑山文昌閣下榻。龍膺寫《秋夜宿武山文昌閣》詩一首相和。
在游歷沅水的這段時間里,袁宏道還寫了《由河洑至桃源縣記》、《由淥羅山至桃源洞記》和《由水溪至水心崖記》三篇散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袁宏道一入桃花源,他就不想離開了,提出要單獨多住幾日。他在《托龍君超為覓仙源隱居》的詩中這樣寫道:
云石村中且卜廬,憑君為買一峰馀。
全栽芝菊為疆界,寫盡云嵐入券書。
門對仙童澆藥地,巷通毛女浣花渠。
閑中每愛天臺去,好與劉晨閑屋居。
在離開武陵常德之前,他又還寫了《別龍君超君御兄弟》七律一首:
青鞋不破武陵春,歸去西風一面塵。
荷葉山頭聞杜宇,桃花源上別秦人。
深村稻熟泉當戶,廢苑茶香寺作鄰。
可是無花無地主,只緣無計得分身。
袁宏道在桃花源一住就是二十多天,除寫了《桃源縣》、《水心巖》詩之外,還寫了《桃花流水引》詩十首。對桃花源的摯愛,真可謂是流連忘返,情有獨鐘。
明萬歷三十七年已酉(1609)正月,袁宏道的弟弟、公安派詩人、文學家袁中道(字小修)也來到常德。時公安派詩人創建人之一的江盈科已過世四年,恰逢龍膺從甘肅張掖扶母親的靈柩歸來不久,但龍膺與兄長龍襄仍還是執意輪流作陪。游覽了德山之后,在乘小船游柳葉湖潛水橋附近的便河時,袁中道也寫了《同龍君超諸公游便河得橋字》五律詩一首:
率爾翻成樂,裙簪籍小舠。
遠林才出寺,深柳欲藏橋。
明月映團扇,流波染素蕉。
偶來穿水曲,咫尺便為遙。
后來,龍膺和龍襄弟兄倆,又陪同袁中道從柳葉湖畔沅水常德下石柜旁的鹽關登舟出發,用四天時間,暢游了從常德河洑到桃源雙洲的沅水段。袁中道寫了《來往河洑山日記(之一)》一篇,詳細記載了游覽經過?;氐匠5潞?,袁中道鑒于龍襄龍膺兄弟倆重孝在身,出行不便,更不宜遠游,便提前結束了預計的行程。而龍膺也深知袁中道對常德的山光水色和風土人情還戀戀不舍,游興未了,便委婉地暗示歡迎他有機會了再故地重游。還賦《贈別袁小修》七律一首作答:
君家兄弟武陵游,一屬春初一晚秋。
淡樹濃花紛變態,洞煙溪雪各凝眸。
移山漫費愚公力,開徑宜從謝客謀。
妒我置身邱壑里,筆床茶灶木蘭舟。
不曾想四年后的明萬歷四十一年癸丑(1613)孟春時節,公安派詩人袁中道果然又再次經黃山頭來到常德,而且還邀上了安鄉縣令李純元等人。他們騎馬經藥山、過七姑山,走大龍驛。袁中道在梁山上,遠遠望見柳葉湖潛水驛上的高橋,便興奮地有感而發:“走馬千山頂,危橋一笑還……”。
這一年,龍膺正在甘州和西寧的任上,龍襄又抱病在床,兄弟倆無緣作陪。正好時任杭州學府教授的楊嗣昌在常德度假,而袁中道與楊嗣昌又是萬歷三十八年(1610)的同榜進士,關系甚篤,加之此時朝廷工部官員李長叔也來常德公干,故楊嗣昌便就成了他們此次游覽沅水德山至夷望溪段的東道主了。在柳葉湖畔,袁中道有感所見所聞,首先寫成《早春鼎州梁山道中》詩一首,云:
擔風握月為春忙,桐帽棕鞋野客裝。
山芋入盤存藥氣,松毛著火帶脂香。
才離僧寺遮天樹,又見人家映水篁。
近日有聞新誓墓,永同逸少問金堂。
次日,一行人登德山孤峰嶺,拜謁榮藩王新墓,傍晚從沅水德山楚望亭下乘船返城內清平門(大西門)。第二天,三條官船載著李長叔、袁中道、楊嗣昌、李純元、沈仲敏、賀景明、陳仲韜和崔晦之等從城西潮音閣下的上石柜河岸并發,經河洑山、淥蘿山、穿石山、馬援石室、青浪灘,到水心寨和夷望溪。沿途,他們走走停停,歷時近十天。袁中道寫有《來往河洑山日記(之二)》等散文和《花源道中紀游示文弱》詩一首:
淥蘿如篆刻,鋒刃駁云霧。
下臨百尺潭,丹筆寫練素。
沿溪望前村,都似避秦處。
停舟入花源,攜筇臨九步。
桃花千樹紅,花源迷往路。
帶月石間流,夜深響瀑布。
消坐憺忘歸,一山滴浩露。
此次,袁中道等人在楊嗣昌的熱忱安排下,幾乎游遍了素有桂林小漓江之稱的整個沅水常德到桃花源。對袁小修等人而言,可謂是乘興而來,盡興而歸。返回途中,楊嗣昌在桃花源水府閣附近的江邊上,特意置酒宴請諸君,以示此游行將結束,各自即將歸去。并寫《同李長叔袁小修飲江中散宅》一詩作答:
桃花繞屋勝蓬蒿,未得成仙也自豪。
緩押新詩消蠟燭,爭傳艷曲送春醪。
山深漏鼓聽全暗,水激魚梁夜獨號。
興發一時狂與酒,不曾燕市讓荊高。
星移斗轉,滄桑巨變。四百年過去了,明代公安派詩人在沅水江畔與常德籍詩人的情結和唱和,隨著歲月的積淀而積淀,袁宗道的《夜宿孤峰頂玩月前此看月江上頂上有善卷壇》詩、《登河洑山》詩、《桃源縣》詩、《水心巖》詩和《桃花源流水引詩十首》,以及袁中道的《桃源道中紀游示文弱》詩,在二十世紀末,都被分別入選在中國常德詩墻的《名賢題詠》和《武陵佳致》篇章之上,已然成了常德人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 2021 湖南省常德市詩詞學會版權所有/湘ICP備14009931號-1
網站建設:科毅電商